发布时间:2025-02-21 17:48:25    次浏览
猛犸象又称长毛象,古哺乳动物,是长鼻目象科中特化的一类象,属于猛犸象属(学名:Mammuthus),此属下有十种象。它们大小近似现代的象,周身覆盖有棕色长毛,门齿向上弯曲。猛犸象源于非洲,早更新世时分布于欧洲、亚洲、北美洲的北部地区,尤其是冻原地带,体毛长,有一层厚脂肪可隔寒,夏季以草类和豆类为食,冬季以灌木、树皮为食,以群居为主。存活于四百八十万年到四千年前的上新世时期。最后一批西伯利亚猛犸象大约于公元前2000年灭绝,那时正好是埃及建立金字塔时代。这里对其中的五种进行介绍它们与人的比例 中文名:真猛玛象英文名:Woolly mammoth学名:Mammuthus primigenius真猛玛象是已灭绝的猛玛象。在北美洲及欧亚大陆北部发现有它们的骨头及冷藏的尸体,而最保存完好的是在西伯利亚。已知最古老(15万年前)的真猛玛象是藏在欧亚大陆的利斯冰期矿床。西伯利亚原住民早已发现真猛玛象的遗骸,并拿象牙来贸易。他们相信这些遗骸是来自巨型的鼹科动物,而这些动物是生活在地底并走到地面时死亡。于1600年代,在欧洲有时也有发现真猛玛象的报告。他们一般会按圣经来解释,认为是巨兽或巨人的遗骸。“猛玛”一字其实是源自俄罗斯“遗骸”一字。 真猛玛象可以分为两类(或亚种)。一类生活在北极的高地,另一类则较广为分布。真猛玛象虽然很大,但并非如想像般巨型。事实上,它们并不比现今亚洲象大很多。成年的雄性真猛玛象高2.8-4.0米,而侏儒化的则有1.8-2.3米高。它们可以重达8吨。 真猛玛象长有厚厚的毛,毛长达1米,且有内层绒毛,可以抵御严寒。毛皮像麝牛,于夏天可能会脱皮。它们的耳朵较现今的象小很多,最大的也只有30厘米长。它们的头部很高而且尖,在很多石洞壁画中都描绘成节状。由于脊骨很长,肩膀上隆起像驼背,可能藏有大量的脂肪。象鼻端的上唇是一块阔叶,而下唇则像阔及方的盖。 真猛玛象的牙齿适合吃冻土层粗糙的草,有着较多的托基及较高的牙冠。它们的皮肤与现今象的差不多一样厚,但有大量的皮脂腺可以分泌油脂到毛发上,加强保温效果。它们的皮下脂肪层较达8厘米,功能就像鲸鱼的鲸脂一样。 真猛玛象的象牙长达5米,比普通象牙更为弯曲。象牙的形状及长度是否其适应性并不清楚,但有指它们可能利用象牙来清除地上的积雪寻找食物。另外,很多标本的象牙面上都有磨损,可能是有很多动物寄住在其象牙上。 灭绝一般假设真猛玛象是于1万年前在欧洲及西伯利亚南部消失,但新资料显示它们仍存活至8千年前。稍后一些时间,它们也从西伯利亚北部消失。它们与哥伦比亚猛犸于末次冰期一同在北美洲消失。只有少数仍在圣保罗岛生存至前3750年,也有在弗兰格尔岛上的生存至前1700年。可能由于食物的供应有限,它们侏儒化成较细小的体型。 大部分真猛玛象于更新世晚期死亡,可能是因气候转变及/或被人类猎杀。有指温暖的气候是令它们受到威胁的元凶,令它们的数量在人类到达前大幅减少。冰川消退令它们的栖息地由4.2万年前的770万平方公里减少至6千年前的80万平方公里。虽然于12.5万年前的萨勒冰期末也有类似的情况,但人类压力却迫它们走到灭绝的地步。不过也有指较长命的群落是生存在岛屿上的,而其栖息地也有限,故栖息地未必一定是其灭绝的主要成因。事实上,一些居住在美洲温带或热带的长鼻目也于更新世末灭绝(第四纪灭绝事件)。 中文名:侏儒猛犸英文名:Pygmy mammoth学名:Mammuthus exilis侏儒猛犸,又叫海峡群岛猛犸(英语:Channel Islands mammoth),是一种已灭绝的矮象,哥伦比亚猛犸的后代。它是岛屿侏儒化的一个例证。 根据2010年的一项研究,侏儒猛犸肩高1.72米,重760千克。1856年以来,侏儒猛犸的残骸陆续在海峡群岛(美国加州南部外海)的圣克鲁兹岛、圣罗莎岛和圣米格尔岛被发现,曾经这三个岛屿和安那卡帕岛一起是沉没了的超级岛屿圣安塔罗莎岛的一部分。 这一物种可能一直存活到丘马什人(Chumash people)在10,800年和11,300年前的全新世早期登陆该岛为止,放射性碳定年法显示在这之前侏儒猛犸至少存活了47,000年之久。和现代大象一样,侏儒猛犸的祖先可能也是游泳健将,它们大约是游了6.4千米之后才抵达圣安塔罗莎。随着冰河时代末期海平面上升造成的大型掠食动物减少、缺乏栖息地以及圣安塔罗莎的分裂,这个物种便越来越小型化了。 中文名:哥伦比亚猛犸英文名:Columbian mammoth学名:Mammuthus columbi 哥伦比亚猛犸,是已灭绝的大象。更新世晚期分布在北美洲,身上没有像真猛犸那样的毛,哥伦比亚猛犸于1.25万年前灭绝。 哥伦比亚猛犸栖息于北美洲草原或稀树草原,类似于现代非洲象。大型雄性可高达3.7-4.0米,体重7-9吨,螺旋状的象牙可长达4.25米。 中文名:草原猛犸英文名:Steppe mammoth学名:Mammuthus trogontherii草原猛犸,是一种已灭绝的象科动物,生活在距今约600,000-370,000年前更新世中期的欧亚大陆北部。这个物种可能是在更新世早期于西伯利亚由南方猛犸进化而来的,这可能是象科动物走向草原和苔原的第一步,同时,草原猛犸也可能是后来冰河时期真猛犸的祖先。 草原猛犸的头颅和颌骨都比南方猛犸小,雄性的象牙前端回弯,一些老年个体的象牙可长达5.2米。雌性的象牙则比较纤细。 草原猛犸的部分个体可以高(肩高)达4米。它和哥伦比亚猛犸、南方猛犸、恐象一样,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象科动物之一,甚至有可能这其中最大的。一个亚速海博物馆的草原猛犸骨架高达4.5米,但是这可能是高估了,因为在这具化石上脊椎被安在了肩胛骨之上。另一具在Mosbach Sande单独发现的腿骨肱部化石有1.45米长,据推测这头猛犸生前至少肩高4.5米,甚至更大,也许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猛犸。 中文名:南方猛犸英文名:Southern Mammoth学名:Mammuthus meridionalis南方猛犸是一种欧洲和中亚特有的、已经灭绝的猛犸象,生活在250万-150万年前的更新世。和南方猛犸一起被发现的植物化石等显示这种猛犸很可能生活在温暖气候中,甚至可能比现在的欧洲要更温暖一些。落叶植物提供了食物,其中大部分是乔木,例如橡树、山毛榉、白蜡木这一类欧洲常见植物,同时也包括山核桃、铁杉这一类今天已不生长在欧洲的植物。在以色列Ubeidiyah和格鲁吉亚德马尼西的发现表明在这里的南方猛犸生活在部分开阔的草原,并靠稀疏的树木和灌木为生。 南方猛犸高约4米,重达10 吨,是最大的长鼻目动物之一,另外一个是更大的恐象。它拥有猛犸象常见的螺旋形象牙,臼齿齿冠较低同时少部分区域有厚的牙釉质,适用于咀嚼林地中的树叶和灌木。这表明这种猛犸很可能居住在较温暖的气候带,并且没有浓密的皮毛。“玩” 和别人不一样,书画印等都是风雅之事,“玩” 这一说法可进可退,可高可低,玩大了那是真正玩出了名堂,玩出了艺术,玩不出大势态,那也是玩儿呢,权当了怡情养性,陶冶情操 『探寻精致文化 分享精致生活』如果您也是一个收藏品和文玩爱好者,请收藏此账号,或者加我的微信(微信号:yujiang0319)交流探讨。 微信朋友圈每天为您分享各种文玩的收藏价值、把玩技巧、交流以及市场行情。